欢迎访问喜迪健康官网!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我国健康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时间:2024-01-24


一、健康管理体系概述

▌ 健康管理体系的理论内涵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和过程。健康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对个体和群体进行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指导以及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确保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最终实现“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的目标。构建高质量的健康管理体系是进一步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手段,对于降低医疗费用和促进卫生资源高效配置有重要意义。

▌ 健康管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我国居民面临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风险因素是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的现实导向。

首先,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不高,亚健康问题突出。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3.1%,距离2030年30%的目标值仍有较大差距,较低的健康素养通常伴随较高的疾病发生率和医疗卫生费 用。2018年我国国民中亚健康状态人群比例达76%,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导致各种慢病和损伤的风险增加。

其次,我国慢性病疾病负担较重,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慢性病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慢性病治疗费用约占治疗总费用 的60%,高于43.2%的世界平均水平,给个人、集体和政府都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第三,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构成挑战。我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以上,且以每年600万人(3.3%)的增速上涨,这远高于总人口0.66%的年均增长速度。伴随人口老龄化提速,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和健康老龄化需求凸显。

第四,我国居民的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较为普遍,不良饮食习惯、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等问题突出。2020年50%以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超重率由2012年的30.1%上升至2020年的34.3%,肥 胖 率 由11.9%上升至16.4%。2020年我国现有吸烟人数3亿 以上,饮酒人群比例为33.8%,过量饮酒人群高达26%。

最后,我国卫生费用支出逐年上升,面临较大的疾病经济负担。2020 年全国卫生总费用72306.4亿,同比增长10.9%,卫生费用不断增加。此外,健康素养不足、疾病负担较重以及行为生活方式不良进一步使得居民面临不必要的医疗卫生支出和疾病经济负担。

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国民健康理念转变和健康需求不断丰富的必然结果。健康管理可以改善健康状况并带来经济效益。国际经验表明,健康管理有利于促进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卫生服务费用和疾病经济负担。美国的健康管理实践发现,如果在健康管理上多花费1美元,相当于减少3.24美元的医疗费用。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问题突出以及疾病经济负担加重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难以应对新时期的挑战,亟需建立起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的健康管理体系。

二、我国健康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

▌ 我国健康管理体系的现状

我国健康管理体系处于多种模式并存、多样化形式创新的发展阶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为了落实健康优先发展,建设健康国家,我国构建了围绕健康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管理体系。

1.围绕健康全周期的系统健康管理体系

我国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建立起以三级预防为核心的连续性健康管理体系。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和演化的过程,健康和疾病也处于动态平衡的关系中,因此,健康管理也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服务过程。

根据不同健康周期的服务内容,我国健康管理体系可归纳为:

首先,开展健康人群的预防性健康促进服务。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传播有关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预防的知识,控制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帮助其保持健康。

其次,开展高危人群的健康干预服务。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风险评估,进行认知干 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高危因素干预及药物干预,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 疗,促进亚健康向健康状态转变。

第三,开展患病人群的疾病管理服务。针对一般疾病,开展院前院中院后的全程健康管理;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开展自我疾病管理指导服务,延缓疾病发展进程,尽快恢复健康状态。最后,开展康复人群的残疾预防和预后管理服务。定期开展病情随访和康复指导,促进恢复正常功能并返回工作岗位。针对不同疾病周期和人群的健康管理手段见图1。

图1 健康全周期管理策略示意图

2.围绕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健康管理体系

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健康需求,我国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我国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生理心理特点、易患疾病、危险因素等,根据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孕产妇以及老年人的不同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形成了针对性的健康管理体系。

针对孕产妇和婴幼儿,开展以保障健康、防范意外为重点的健康管理。我国推进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深入实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强化出生缺陷防治。

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以儿童身心发育、常见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为重点的健康管理。我国围绕贫血、肥胖、视力不良、孤独症、听力障碍等威胁儿童健康的危险因素,构建较为完善的儿童健康管理体系,提供健康监测和医疗保健等医防服务,促进儿童健康。2020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92.7%和94.3%。

针对成年人口,开展以慢病防范、健康评估为重点的健康管理。我国高度重视劳动者健康,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早期 发现和筛查工作,提供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规范健康管理服务。2022年,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预计达60%以上。

针对老年人口,开展以控制慢病进展、增强免疫、临终关怀为重点的健康管理。我国不断完善健康支持和医养结合管理体系,推进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老年医学科、临终关怀科以及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最大限度维持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满足老年生命历程中的多重健康需求。2020年接受健康管理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达12718.9万人。

3.社区为基础的多方参与健康管理体系

我国逐步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社会健康管理机构为补充,政府相关部门统筹管理的健康管理体系(如 图 2 所 示)。例如医院-社区协同健 康管理模式、家庭医生制健康管理模式、PDCA 社区健康管理模式、“4CH8”健康管理模式等服务模式。在多方参与的健康管理体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负责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和干预,开展全面的健康信息分析利用,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并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阵地,为居民提供慢病管理、健康教育、自我监测指导、临终关怀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疾病管理、康复保健等基本医疗服务。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体检和重大疾病筛查,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人转诊。除此之外,社会健康管理组织具有第三方服务的特点,其在建立和完善健康管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满足高品质、多层次、个性化的特殊健康需求。健康管理部门是健 康管理规范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健康管理部门对健康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以及第三方健康机构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多方协同管理的优势。

图2 多方参与的健康管理体系

▌ 我国健康管理体系的不足

我国在探索建立健康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有效的健康管理筹资渠道、健康管理信息缺乏系统性、未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1.健康管理体系的筹资模式缺乏合理性

我国健康管理体系筹资渠道有限,严重限制了健康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健康管理的筹资模式仍以国家财政为主体,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以及地方项目经费。另外,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险只能负担基本医疗费用,健康管理服务未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内。而商业健康保险作为新的险种在整个保险行业中的份额较低,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支付力度有限,难以保障居民多元化、高层次的健康管理需求。据统计,2020年我国保费收入共计4.5万亿元,其中健康险占18.16%,远低于同年全球59.87%的水平。

2.信息数据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我国不同健康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出现壁垒。我国健康管理系统处于区域运作,信息数据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得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相互独立,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另外,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医疗信息网络不完善。多数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电子化信息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OA)、检查信息系统(LIS),导致患者信息和健康数据难以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

3.尚未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我国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理论体系和运行模式。中医药健康管理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体系不够成熟,研究成果缺乏系统化。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在临床、科研、医院数量、从业人员等层面与西医存在一定差距。中医理念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与“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思维不谋而合,但受限于服药方式困难、管理流程复杂以及效果缓慢等原因,中医药健康管理难以满足居民的“快速、方便”的健康管理需求。

三、我国健康管理体系的未来展望

▌ 完善健康管理体系的筹资模式

构建与积极应对健康管理需求、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整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国家医疗保险,探索设立健康管理专项经费,将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的健康管理方面的支出纳入医保制度范围。发挥市场在健康管理领域的作用,形成健康管理的市场环境,拓宽健康管理的筹资渠道。创新商业健康保险支付健康管理费用模式,完善“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体系。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基本医疗保险配套细则出台,明确商业健康保险定位,促进优质优效健康管理服务的提供,不断满足居民多元健康管理需求。

▌ 推进健康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健康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大信息系统功能模块间的整合力度,打通居民健康信 息孤岛。加强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统一医疗卫生信息相关技术标准,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完善健康管理信息化网络,加强各级医疗机构间健康监测预警、疾病控制等数据的有效对接。依托健康管理信息化网络,充分利用疾控、医疗、保险、管理等健康领域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健康风险评估水平和综合健康管理能力。探索成立健康信息整合与管理部门,保障体制内、部门间健康信息共享有序开展。

▌ 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现代化发展

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理论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健康实践结合,优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流程以及评价制度。发挥中医养生保健、“四诊”查体、体质辨证、整 体调理等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效率和质量。建立现代化整合型中医药健康管理体系,树立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推进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开展,制定集疾病预防、康复保健、健康促进为一体的中医药特色服务包,全方位干预影响居民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不断增强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的群众认可度和信任度。

四、小结

我国构建了以全人群为服务对象,覆盖全生命周期,突出健康全过程的健康管理体系,并强调全民共建共享,共同实现主动、科学、先进的健康管理。但在开展健康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运营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未来应从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出发,健全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优效的健康管理体系,完善筹资模式、信息系统和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中医药特色项目,充分发挥中医药健康管理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优势。